首页 | 联系我们 | 地图定位 | 在线留言    
首 页 书画快讯 名家风采 民俗艺术 书画工艺 硬笔书法 书画培训 网站部落 书画趣谈 书画鉴赏 封面人物 地图定位 在线留言
 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五年工作回顾暨下阶段工作任务
日期:2008/6/14  编辑:河南书画网  来源:

 

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五年工作回顾暨下阶段工作任务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副主席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席

 

    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至今,已历时五年。五年来,省文联坚持把新时期的民间文化工作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工作紧抓不放,在复兴中华文明、传递民间文艺薪火、重建民族人文精神等方面投入了精力;在积极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推进民间文艺事业建设、培养民间文艺队伍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实现了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根本性的问题,建设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实施战略性工程,开拓各方面工作的目的。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在全省普及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理念;形成了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舆论环境;部分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与保护,而“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本身也逐步被打造成一个知名文化品牌。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先进典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关注和支持。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先后两次批示,对全省抢救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时任省委副书记的王全书同志多次参加抢救工程的工作会议,并5次作出批示,对抢救工作进行鼓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同志,经常了解抢救工程的进展情况,听取汇报,并先后多次对抢救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这项意义重大、功在千秋的工程抓紧抓实抓好”。省委领导的指示对抢救工作的整体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与推进作用。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对抢救工程的启动、各次重要会议、各个重大民间文化活动多次批拨经费,各市县的抢救工程组织机构也数额不等地申请到了业务经费,保证了抢救工作的良好运行。各地相关组织机构的建立为抢救工作的整体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现了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程经费到位、具体措施到位,在全省形成了上下一心、乘势而上、整体推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举办一系列全省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民间文化活动

    为营造舆论环境,普及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广泛员动社会力量,促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专家和民间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文化行动,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民间文化活动。

200210月,为在河南率先发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与中国民协联合在开封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来自全国15个年画产地的上万件年画珍品参加了展览,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发表了真知灼见, 126家新闻媒体相继采访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次活动被冯骥才主席称之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与发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开封论艺》。

20056月,在信阳市举办了“河南端午节庆典活动”,发表了河南文化界知名人士《关于弘扬传统节庆的倡议书》,召开了“中华传统节庆与文化建设”专家座谈会,举行了龙舟赛及漂放河灯活动,十余万群众热情参与,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提升社会对民间文化的认知,加强节庆文化的理论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考察河南濒危戏曲的生存现状,增强社会的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扶持濒危戏曲的发展,“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于200410月在郑州荥阳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000余位演职员为观众献上了158个精彩节目,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群众的深切喜爱,观众累计达18万人次,在全国影响很大,对濒危戏曲的抢救产生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成果。

为充分展示民间表演艺术的魅力,2003年以来的三个春节,我们先后参与和承办了三届“中原文化庙会”。该项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数十万观众的参与,引起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扩大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社会影响。

2003年、2005年,我们还隆重举办了两届“河南省民间艺术节”,全省18个省辖市的3500余名民间艺术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参加了这两次盛会,充分展示了中原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

20068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河南省文联联合举办的“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幕。这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著名神话学者80余人,日本、韩国、美国、芬兰、德国、奥地利、墨西哥、比利时等国家专家30人,还有中央及省新闻媒体记者等共160人与会。历时6天的会议,专家学者边研讨,边考察,长途奔波,总行程1500余公里。会议期间及会议之后,各新闻媒体发表和播出了大量报道与评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将载入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史册。该项活动得到周口、郑州、开封、泌阳、桐柏等市县及河南大学的密切配合和全力支持。

2003年至2007年间,我们先后组织了五届“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和“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珍品展”、“中原文化天津行·河南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并多次组织河南工艺美术家出国展览,同时伴随着多种主题的工艺美术理论研讨和图书出版,对河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调查、宣传推介、队伍整合及发展趋势的引导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611252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会暨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表彰大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联、民协负责人,河南各省辖市文联、民协负责人及中国民协有关领导学者190余人聚集一堂,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交流经验、展开研讨。会议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经验对各省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此次会议在郑州、洛阳、安阳等市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圆满成功。

200710月,与上蔡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2008年元月与中国民协、开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

(二)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努力拓展工作渠道

    在举办大型民间文化活动的同时,为进一步营造抢救民间文化的舆论氛围,我们还与《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等强势媒体充分沟通,及时通报抢救工程的进展情况。几年来,河南多家媒体先后发表理论文章、个人署名文章、新闻报道、人物专访、考察报告等各类相关文章千余篇,播出电视专题片150余部。大量持续不断的宣传工作,为抢救工作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为抢救工程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为广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抢救工作,省抢救工作委员会确定河南大学和多家出版社等部门作为抢救工程合作单位,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出版部门在普查结果的编纂出版方面给予了大力配合。为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编纂成果进行分类、盘点、梳理,形成电子文本,实现河南民间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河南省民协依托我省理论重镇河南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开始建立“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

与此同时,我们确定部分市县为抢救工程试点单位,先行开展工作,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信阳市文联承办了“2004河南信阳端午节庆典活动”、“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出版了“信阳市民俗文化丛书”。信阳市的汉族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的搜集整理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并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许昌市文联的推动下,禹州“宋代双乳状钧瓷柴烧窑炉研究复建工程”、古老民间音乐“管筹”的抢救性调查记录、及“中国三国文化研讨会”等均圆满完成。三门峡市、洛阳市在民间剪纸的普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驻马店市在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申报考察命名工作中为全省做出了表率。其他省辖市也各自在不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相当成绩。

(三)主要成果

抢救工程最基础性、根本性、紧迫性的工作在于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挖掘与整理,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宣传发动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立足点上。为此,20056月召开的“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全省统一部署了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编纂”、“河南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和“河南十大民俗经典申报命名” “河南老字号普查申报认定” “河南民居民间建筑普查编纂出版”为内容的“五项专项”工作。20059月在洛阳栾川召开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五项专项’中期推进会”。12月份又召开了“河南省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编纂”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申报”两次专项会议,制定了故事卷编纂体例和传承人申报实施细则,有力地保证了重点项目的实施和整体工作的开展。

2005年,我省全部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河南卷》 “三套集成”编纂出版工作,共400余万字、300余幅图片,是河南民间口承文学精萃的集大成,是河南民间文学抢救工作的重要成果。2004年至2005年开展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的全面普查,完成了10余万字的文稿,拍摄图片2500余幅,摄制专题片120分钟,于2006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所配电视片《朱仙镇木版年画》获2005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的安排,确定我省编纂出版《中国剪纸全集·豫西卷》。两年来,在洛阳、三门峡的配合下,在六个重点县进行了全面普查,形成了30万字的文稿、2000余幅图片及相关影像资料。在普查过程中,有诸多重大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根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规划,于20063月开始进行《中原民间文化资源与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研究课题,已完成书稿30万字,将于近期出版。70余万字的《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已完成编纂,于近期出版。

20058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亲自签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的通知》,之后,各省辖市先后召开了专项会议,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专门机构,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在认真盘点排查的基础上,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传承人调查申报工作。截止20064月底,全省共上报传承人候选人356人。对于列入调查范围的每个候选人都形成了完整的文字、图片、影像及相关资料,资料重达300余公斤。由我省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经省文联党组研究,省委宣传部审批,并进行社会公示,最后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河南省文联联合发出《决定》,命名76位民间艺术家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农民出版社正在编纂出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系列丛书。经我省推荐,其中28人入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数量为全国之最。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编纂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显著。目前,全省118个县(市)已基本完成编纂任务,卷本经市级初审后报省复审,每卷均在30万字以上,总字数达3500多万字,首批复审卷已报国家终审出版。同时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评选出河南民俗经典15项,河南“老字号”76家,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88处,已向社会公布。

20036月以来,我们推动和促成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组多次来我省考察,先后命名开封县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等共计22家,数量为全国之首。民间文化之乡申报的热浪席卷全省,说明了我省在经济建设取得重要进步之后文化观念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社会资源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而且进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视野。中国民间文艺家之乡的命名,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产地保护,为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绵延赓续,扩大民族文化共识,凝聚民族情感积攒了后劲,在客观上也促使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建设,为地域文化形象、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打造提供了助推作用。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各市县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市县文联、民协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省专家学者、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主要体会及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文化观念和工作理念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的主要体会是:第一,紧紧抓住时代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面临着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急速消亡的现实,如何防止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维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绵延赓续,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抓住了新时代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我们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大局,就能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注重和支持。第二,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国家搭建的文化平台为载体,盘活整个河南民间文艺工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巨型文化工程,规格高、起点高,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充分利用这一国家搭建的文化平台,结合各地民间文化资源的实际,就能够盘活我们的工作,就能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直接贡献。第三,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抢救工程。省民协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紧紧依靠省委、省委宣传部及河南省文联的领导,紧紧依靠中国民协的指导与支持,紧紧依靠各市县文联的广泛参与,紧紧依靠新闻媒体、大专院校、艺术团体、各方面专家、民间文艺家的充分协作,以民协自身有限人力,多办事、办大事,而我们也在坚持多办实事的过程中增强了内部活力,形成了上下呼应、协同一致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环境。

回顾五年来取得的成果,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欣慰,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联领导的关心、指导,以及各市县文联、民协、全体理事和民间文艺工作者鼎力支持所给予的温暖。

但是,尽管我们已经倾其所能,终因客观的条件与主观的缘故,更由于我们的能力、财力、措施、方法等原因,我们的工作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宏伟目标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离党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不足,如:抢救工程任重道远,理论研究有待突破,对外交流领域和渠道有待拓宽,文化产业建设亟待起步,这些都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在解决中推进。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任务,为我们发展民间文艺事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前景。今后一个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向纵深发展,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指导思想,不仅要继续提倡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而且要注重民间文化的创新、转型、利用,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把民间文化资源开发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实现河南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做出新的奉献。

(一)继续做好原“五项专项”后续工作

通过培养专门人才,培训抢救队伍,加强对专项工作的学术指导,保质保量地做好河南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完成14种、231卷,4千余万字的多种成果的编纂出版工作,继续做好民间文化之乡、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民俗经典、“老字号”、古民居民间建筑的等专项的后续工作,并随着工程进展,不断设立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新的项目,推动抢救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继承优良学术传统,推进学术理论建设

以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省的文化建设服务是我们的当然责任,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学者队伍是河南民间文艺界的宝贵资源与优势所在,我们将继续做好河南民间文艺的学术服务,做好学术评奖工作,团结广大专家学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各类研讨和交流平台,加大对学术考察和学术成果出版的支持力度,大兴田野调查之风,以理论创新为民间文艺实践开辟道路,为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学与中国民间文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积极发挥优势,开创民间文艺交流新局面

河南民间文艺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将立足于继续广开门路,大胆探索、实践,在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召开会议、进行考察、举办展演、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出版成果等多种形式,把丰富多彩的河南民间文艺精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通过展演等多种形式,促使外省和世界优秀民间文艺传播到河南。

(四)建立中原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

多年来省民协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面积普查,积累了大量文字资料及图片,为对这批珍贵的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以利于永久保存,实现资源社会共享,拟逐步建立完善数据库。

(五)进一步推动并抓好“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申报命名工作

于适当时候举办“河南省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县市长论坛暨文化产业构建研讨会”,盘点整合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交流保护与开发经验,理清保护与开发的辨证关系,将我省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工作在质和量诸方面都推向更高水平。

(六)积极推动民间文化产业构建,打造经典民间文化产品

民间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为了服务于河南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要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前提下,通过高端的文化创意,争取创造出经典的文化产品,并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开发。

(七)实施“三项专项”,推动抢救工程向纵深发展

抢救工程开展至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省已先后基本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的编纂及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民俗经典、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河南老字号的调查、申报、评选与命名等五项专项。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统一部署,在做好上述“五项专项”的后续工作的同时,从2008年起在全省启动和实施“河南民间美术普查”、“河南古村落抢救性调查”及《中国民俗志》(河南县卷)的普查与编纂等“三项专项”。

1、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普查

民间美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最质朴、最普及的艺术审美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历代人民群众真善美道德情感和生活情趣,具有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文艺学、美学等价值。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普查是我省首次进行的重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之一,计划于2008年展开全省普查,20096月底完成,之后进入查漏补缺和成果编纂。

2、河南古村落抢救性普查

经典的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呈现地和文化空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历史与文化基石。古村落及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的精神价值。但是,由于对这种价值的认识不足,经典的古村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对古村落进行抢救性普查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要对全省各地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古村落进行紧急的抢救性记录,编纂出版《中国古村落·河南卷》,并通过此次文化行动,宣传和普及古村落的价值理念,推动经典古村落的保护工作。

3、《中国民俗志》(河南县卷本)的编纂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共识基础的营建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民俗志》(县卷本)丛书的编纂以及为编纂而进行的民俗调查记录,是由中国文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民协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项目。要有大约6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培训、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普查、组织编纂出版,从而完成这一浩大而光荣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重要工作要求,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又恰逢一个大好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在呼唤民间文艺工作者承担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力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当代民间,建立民间情感,积极投身到民间文化宝藏的深入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及其传人的有效保护、民间文化内涵的深入阐释、民间文艺队伍的建设、民间文艺体制的完善、民间文化的产业开发及市场开拓、民间文化成果的推广工作中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实现我省“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1940次
联系方式:13346890096 信箱:s9614@126.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管理
Copyright © 2021 中原书画艺术网 豫ICP备06016528号 版权所有